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山旮旯走出来的联合国专家 ——记联合国粮农组织巴东籍农业专家邓正锐
    2018-10-09 23:04:16 743
  • 收藏
  • 管理

    年9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举行,这是时隔12年后中非论坛再次在北京举行。在中非合作交流中,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中国援外专家,他们是对外交流的使者,更是中国新型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载体,专家们数十年如一日,树立了中国专家的光辉形象。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有一位从山旮旯里走出去的巴东籍农业专家,他就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资深专家、中国政府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邓正锐。


        邓正锐出生在巴东县野三关镇白米溪一个农民家庭,全国恢复高考的那一年,邓正锐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农业专业,毕业后在巴东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他长期坚持自学英语,2005年被农业部选拔参加农业援外项目,先后4次参加援非农业项目,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深专家。


       “高中时我学的是俄语,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英语。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赶上了学习的好机会,学习的劲头十足。我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背单词,晚上熄灯后还在路灯下默记单词。”邓正锐介绍,学习专业技术要懂得英语,才能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端,一定要把英语攻下来。


        参加工作后,邓正锐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并坚信总有一天会用得上。2004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南南合作项目的专家技术员,邓正锐征得领导同意后报名参加选拔,并被确定为南南合作项目专家人选。


        2005年,经农业部推荐,邓正锐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派往尼日利亚,这是邓正锐去的第一个非洲国家。“刚下飞机时感觉很陌生,黑人朋友来帮忙搬行李,心里还有点害怕。”后来,通过与非洲朋友的交流,邓正锐逐渐熟悉了这个国家,并有了很深的了解。


        从尼日利亚回来后,邓正锐又先后到埃塞俄比亚农业大学执教,到塞拉利昂担任专家组组长,后来又去了纳米比亚。十几年里,邓正锐先后到4个非洲国家开展援助工作。


        邓正锐介绍,在非洲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南南合作项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政府以及受援国三方一起实施,涵盖农业各个领域,通过项目实施在农业规划、技术培训、实验、示范等方面取得成果。


        在纳米比亚工作期间,邓正锐给当地官员、技术员和农民提供了大量技术培训。由于突出表现,纳米比亚政府特地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政府申请,要求邓正锐留下来继续为其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援助。2017年5月,邓正锐和另一位农机技术员再次来到纳米比亚。在纳米比亚水稻研究所,邓正锐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参加晨会,然后到实验田、加工厂进行实验、示范和田间指导。培训没有教材,邓正锐就亲自编写教材、讲义,给当地工作人员授课、做示范。


        每到一个国家,邓正锐和他的团队都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推广国内农业生产种植经验和技术方法。“国内普遍采用的瓜果套袋技术,能不能在非洲普及,以提高防虫技术和作物产量呢?”由于非洲的阳光强、温度高,邓正锐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套袋技术很容易伤到瓜果,因此确定套袋技术不适合在非洲施行。


        在塞拉利昂指导水稻生产期间,邓正锐发现非洲的水稻育秧方法原始、发芽率低。国内的水稻育秧技术不仅操作简单,发芽率也很高,通过示范,吸引很多当地农民采用中国水稻育秧方法,加上其他的栽培配套技术,当地水稻产量大大提高。邓正锐带领的团队受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邀请,共同实施塞拉利昂水稻高产技术推广项目,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大大改善了专家组的工作、生活条件。


        在塞拉利昂,当地只有部分地区供电,而且还不是全天候供电,邓正锐所带团队的工作点虽然配有发电机,但因为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钱买油,生活十分不便。邓正锐便从国内带去太阳能灯,白天做饭有的烧柴、有的用煤油炉,晚上就靠太阳能灯照明。

      

        在非洲下乡的时候,吃饭是个大问题。“路边饭店的卫生条件差,但是没有办法。”在这种环境下,邓正锐和同事们疾病频发。“最初患疟疾时比较轻微,像感冒一样。”在塞拉利昂,邓正锐只患了5次疟疾,两年下来瘦了一大圈,一米七五的个子,体重只有60公斤。

      

        通过一批又一批中国专家的援助,非洲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塞拉利昂,邓正锐团队工作组所在的中国农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政府援建,农场设计规范,灌溉条件好,机械化程度较高,一年可生产三季水稻。在纳米比亚水稻种植基地,由于中国专家的援助,水稻农场生产规范、机械化程度较高,专家组带去的育秧设备也派上了用场。从以玉米为主到种植大米,邓正锐和他的团队正逐渐改变着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援非专家需要常驻非洲国家,一去就是两三年,家人便是邓正锐深深的牵挂。有一年春节,身为专家组组长的邓正锐,由于当地政府财政困难,给项目实施的支持力度不够,工作压力很大,加上患了疟疾,倍加思念国内的亲人。“此时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古时的张骞!”邓正锐说,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出国了,现在女儿已经在读研究生了,妻子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庭,邓正锐心中十分愧疚。同时,也十分感谢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单位领导对其工作的支持。

      

        远离故土,生活单调,邓正锐通过不同方式来充实生活。他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拉小提琴,圆了青年时期学习小提琴的梦想。2016年春节,邓正锐受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邀请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并在晚会上表演了小提琴独奏。


        “通过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体会到对祖国的热爱,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邓正锐表示,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将认真站好援非最后一班岗。“中国政府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即将启程,我一定把团队带好,多出成果,圆满完成援非任务。”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凝聚整体意识 打造服务品牌——访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会长兼绿色基地办公室主任李振国..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