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生态环保健康网

会员登录 注册

联系我们| 购物车| 微动态| 搜索| APP| 签到领奖|

  •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联系我们
    • 电话:010-57160801
    • 手机/微信:133 6633 0127
    • 微信公众号:生态环保健康网
    • 邮箱:hbcinic@163.com
    科学 发展种植业
    2013-03-19 12:49:40 716
  • 收藏
  • 管理

    科学 发展种植业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的增产问题。目前,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普遍认为我国粮食继续保持稳定增产的难度很大,例如:《人民日报》20071224日在题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社论中提出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人民日报》2008214日《“三农”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也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而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学术院长叶夫根尼·亚辛在20091020日《参考消息》刊登的《“中国模式”不适合俄罗斯》一文                                                               中也认为“中国还将遇到严重的粮食问题。中国确保粮食增长是比较复杂的,国内技术能力发挥殆尽,中国还面临耕地严重不足的问题”;2012220日《参考消息》外媒在《海外耕地可破解中国粮食难题》一文提到“人口超过13亿,粮食消费不断增加的中国正面临农业产量达到最大能力的问题。”依照上述观点,我国的粮食增产潜力似乎已经或即将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以上所述就是人们对粮食生产现状的认识,事实上,多年推广“2483试验选优法”的实践证明,我国粮食增产不是“难度加大”,而是增产潜力巨大;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不是“基础脆弱”,而是种田不科学,其主要原因是理论不清、概念模糊,表现在种植密度、播种时间、施肥量、浇水时间多数直接违背它们和产量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自然规律,没有做到按近似最佳种植密度播种时间施肥量浇水量“四项近似最佳”进行种植,因此其单产总是在低水平的上下徘徊。如果每一种农作物都能按其近似四项最佳值去种植,其单产就会一次性的大幅度的增产。例如,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梅河村的冬小麦,仅仅实现了三项近似最佳值,其单产就由平均800斤左右上升到了1000斤左右。该村这样高的产量已连续7年了。从理论上讲,如果再能实现近似最佳施肥量其单产还会提高、成本还会降低,为了证明这个问题,2012年又在唐山市丰润区八各庄找到了一个种粮大户、户主是汤国富,今年在他家种了11亩冬小麦,因为是第一年,由于种种原因,播种日期晚了9天是923日播种的,播种量多播了5斤。目前长势良好,就是一个缺点不太标准。肥料选优试验比较理想,他们过去都是每亩施肥100斤,因为不知道最佳施肥量是多少,所以这11亩地都没有施肥,只是按他们的施肥标准进行试验,三个处理的施肥量分别是:100斤、50斤、和0斤,到时单收过秤,这种笔者多年来在我国多个地方进行的农作物种植实验结果表明:我国经dddd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不是在大农业,而是在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种植业生产中最基础性的基本的自然规律和最佳种植密度最佳施肥量还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准确运用。因此,确保粮食增长的技术能力不是“发挥殆尽”,也不是“农业产量达到最大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例如笔者提出的“4706高产理论”及其技术支撑-------2483试验选优法”还未能得到全面的认识和推广运用,实践证明,

    实践证明:在种植业生产中,产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单独生产力都不能形成产量。每一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成本的低高都是在阳光等自然因素和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由种子、种植密度、施肥量、浇水量、播期等诸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综合生产力的高、低所决定的。

    如果以y2代表亩产量,K代表阳光等自然因素的生产力,XABC分别代表种植密度、种子、肥和水的单独生产力,那么亩产量和各因素综合生产力的关系式可表达如下:

    y2=f(K·X·A·B·C)

    从关系式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因素的单独生产力为零时,其综合生产力都会等于零,即亩产量等于零。同理,如果各因素的单独生产力都能达到或接近最大值,其综合生产力和亩产量也就会达到或接近最高。目前亩产量最高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也就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还非常大。实际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希望是在种植业。

    从某种意义来说,种植业生产归根究底是一种要依赖于正确认识并准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产业,人们正确认识的自然规律越多,运用的越准确,则综合生产力和亩产量就越高、产品质量就越好、生产成本也就越低。

    令人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国在种植业生产的科研、教学和实践中,使用的光合生产率、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这三个基础公式还不完善,公式的分子和分母中都存在着‘种植密度’这个同类项没有进行约分,这是违背数学要求的。因此,也就造成了人们根本无法正确认识种植密度(基本苗数)与光合生产率等14个因素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无法正确认识并有效利用最佳种植密度实现增产的目的了。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传统的计算公式:

    光合生产率= 每亩生物产量/每亩叶面积×日数

    叶面积指数= 每亩绿叶面积(m2)/666.7m2

    经济系数=每亩经济产量/每亩生物产量

    将上述公式分别展开可以得到:

    光合生产率=每亩生物产量/每亩叶面积×日数

             =种植密度×单株平均生物产量/种植密度×单株平均叶面积×日数

                 =单株平均生物产量/单株平均光合势

    叶面积指数=每亩绿叶面积(m2)/666.7m2

             =种植密度×单株平均叶面积(m2)/种植密度×单株平均占土地面积(m2

    =单株平均叶面积(m2)/单株平均占土地面积(m2

    经济系数=每亩经济产量/每亩生物产量

            =种植密度×单株平均经济产量/种植密度×单株平均生物产量

            =单株平均经济产量/单株平均生物产量

    而将上述三个公式的分子、分母中都隐藏着的“种植密度”这一公约数



    上一页:解决土地污染及其方法 下一页:科学 发展种植业
    全部评论(0)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