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唐春成
近日,我国不少地区雾霾天气反复出现。截至1月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表明,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严重污染。1月18日,北京、石家庄等地又相继发布雾霾预警,空气质量再现污染。1月19日开始,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中南部、华北等地普遍降雪,空气污染有所好转。
雾霾渐渐消散,但人们对雾霾的反思还远不能停止。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913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5.4%的人期待面对严重雾霾天气,政府尽快启动紧急预案,提供公共服务。
91.4%的人感觉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河北石家庄市民樊先生平时经常去公园晨练,但在得知“空气严重污染”的消息后,他就没再晨练了。“只要出门就会感到嗓子不舒服,一直咳嗽。药店里的清肺止咳药剂也成为了‘抢手货’,部分药店还出现了口罩销售一空的情况。”
调查显示,91.4%的人感觉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具体影响为:“患病,如咳嗽、咽痛、胸闷”(50.4%),“关闭门窗”(47.3%),“不敢外出”(38.9%),“出门戴口罩”(38.9%),“减少开车”(22.7%)等。
据北京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潘小川介绍,雾霾空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PM2.5,通常包含许多有毒的重金属甚至致癌物质,不仅降低空气能见度,超过一定水平会影响人们健康。人体吸入后,在短时间会出现急性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空气污染物在人体潜伏期也很长,长期积累很可能形成慢性心血管疾病、肺癌等疾病。
潘小川建议,在PM2.5指数超标情况下,儿童、孕妇、老人等群体最好避免出行,普通人出门可以配戴口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教授张金良认为,公众可以选择在中午污染指数较低的时候开窗透风,保证室内流通换气。因为中午地表温度上升,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要改善环境状况,重点应放在执法层面
调查中,49.0%的人感觉所在地区空气质量较差,30.9%的人感觉一般,仅19.3%的人感觉较好。
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李卫军博士认为,最近中东部地区城市的雾霾成因,主要是城市及周边区域的人为源排放。污染物排放之后加上大区域气象条件不佳,风向较弱且冬季形成逆温层天气,导致了大量人为源污染物无法排放或扩散出去,从而在密集城市区域的中东部形成了大面积的区域性雾霾事件。
他指出,导致区域性雾霾事件的三大人为来源是,冬季燃煤取暖、重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城市里的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都集中在各个城市上空,连成一片。一旦类似的大区域气象条件出现,这种大区域性的极度空气污染事件还会再次重现。”
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调查显示,排名前三的依次为:“汽车增长快,尾气排放超标”(78.0%),“产能落后,工业污染严重”(70.2%),“建筑施工扬尘”(59.4%)。接下来还包括:“燃煤排放”(54.4%),“地区间污染物扩散”(52.0%),“气候原因”(37.2%)等。
近日,山东济南市民张鹭向当地环保部门打了投诉电话,举报单位附近有施工扬尘污染问题。“环保局告知我此类事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要找城管部门。我又向城管部门反映,却一直不见有人来管。”
在中国政法大学1月17日举办的“雾霾中喘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危机与对策”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所长胡静指出,目前我国环保相关法律规定较为严格,如环评中的一票否决制。然而环保法的实施程度很低。当前的执法处境是,地方环保部门常常受到制约,不是按章办事,而是按“长”办事,听从地方政府首长的意见办事。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对于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没有依法查处,或者对环保部门的正常执法行为加以干涉。
胡静认为,要改善环境状况,重点应放在执法层面,应该将地方政府纳入我国环境法规制对象,还要设立公众对企业、政府的监督。政府可以考虑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如果地方政府严格执法将实际排污量降到总量控制指标之下,多出来的指标可以用来上马新建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地方政府严格执法的积极性。
我国正处在工业污染高峰期,也处在环境问题的转折点
调查显示,85.4%的人希望在面对严重雾霾政府尽快启动紧急预案。
“在空气污染危机处理中,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戴亦欣认为,雾霾发生时,如果政府能进一步公开信息,例如及时公布具体停产企业的减排量,会让公众对政府工作走向有更明晰的掌握。政府可以在社区、学校加强对污染物情况的介绍和防护知识的讲解,告知民众能为缓解污染做些什么。
公众期待政府如何应对雾霾?调查中,69.9%的人期待“找出雾霾成因,抓紧积极治理”,64.6%的人希望“及时披露空气污染信息”,58.2%的人期待“向民众发出污染预警”。接下来依次是:“对污染企业采取限产限排措施”(54.5%),“限制机动车尤其是公车上路,减少尾气排放”(49.5%),“提醒人们减少外出,出门要戴口罩”(48.7%)等。
李卫军认为,空气污染要在源头上进行控制。首先是工业排放,在石家庄、济南等城市,重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巨大,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位于城市上风向,需要将这些重工业企业合理规划,做到节能减排、清洁排放。其次,城市交通规划及发展公共交通也是减少城市人为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措施。最后,政府及媒体应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对空气污染事件的关注。
“我国当前处在工业污染高峰期,也处在环境问题的转折点。”戴亦欣介绍,环境研究中有一个倒U型曲线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逐步增加,曲线呈上升趋势。据国外学者在1994年的计算,当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左右时,会出现转折点。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愿意采用技术进步或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环境的改善。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例,它们已经过了这个转折,环境也已得到改善。
戴亦欣认为,当前我国公众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但推动转折需要全民的环境行动力。“普通人可做的非常多,做一些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自调室温等力所能及的事,都能帮助降低污染物的总体排放。”
普通人能为减少空气污染做些什么?68.5%的人表示要“不开车或少开车”;67.7%的人建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55.4%的人选择“不抽烟或尽量少抽烟”;51.0%的人会“学习雾霾防护知识并向身边人宣传”;45.2%的人会“从自身做起,注意节能环保”。